“内心的强大,并不是一朝一夕能造就的。它像铁一样,是在无数次打击、摔打中,慢慢被磨砺出来的。强大的内心,是在困境中生长的。”
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,他从贫苦山村的少年,到引领国家走向新生的伟大人物,他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,才能支撑他在无数生死关头依然从容不迫,毫不动摇?
教员的一生,正是内心强大到没办法想象的写照,而这种强大,来源于五种境界——这五种境界,成就了他不可摧毁的精神。
强大的内心,来自于坚定的目标。年轻时,教员写下过一首诗,直白却充满力量:
这短短几句,看似简单,实则透露着他心中深藏的目标——一个非达不可的使命感。这不是“想要”的目标,而是“必须要做到”的决心。
他曾明确告诉自己:“十年未得真理,即十年无志;终身未得,即终身无志。”这种非凡的志向,来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,而不是个人的喜好与得失。
教员的志向绝非局限于个人,而是宏大的民族复兴。这份坚定的目标感,让他在每个关键时刻,都能不为眼前的困境所动摇。
正如他所说:“我们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。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,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去的,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。”
他并不惧怕孤独,因为他的内心装着的是全民族的未来,这种远见和责任感,让他在每个关键时刻,都能不为眼前的困境所动摇。
教员所持有的这种目标感,不是空泛的梦想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力量——它让他走得更远、走得更坚定。
内心的强大,体现在能承受各种压力与挑战。有时候,不是你要去推翻一切,而是要学会在风暴中坚持自我。
教员的经历中,无数次的失败、磨难,曾让他站在生死线上,但他也曾感到孤独与迷茫,但他从未被打倒。
教员曾指出:“左翼空谈主义。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,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,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,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。”
这些言辞揭示了他对实际力量的深刻认知。他深知,面对困难的最佳方式,是“知己知彼”,保留力量,等待时机。
他在革命初期时提出:“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。”这种看似保守的策略,实际上展现了极强的自知之明。
教员常说:“危机中看到机会。”他一直坚信,任何困境背后都隐藏着转机,重要的是如何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。
长征途中,队伍经历了极其艰难的环境,但教员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:“红旗漫卷西风,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?”
即使在最无望的时期,教员也能清楚看到前方的希望,激励自己和身边的人不断前进。
抗日战争期间,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,许多人已经丧失了信心,但教员却坚定地说:“我们的意见相反:抗日战争是持久战,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—— 这就是我们的结论。”
“我们清楚地懂得,在我们和中国人民面前,还有很大的困难,还有很多的障碍物,还要走很多迂回路程。但是我们同样的懂得,任何困难与障碍物,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,一定能加以克服。”
教员的一生,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。他不仅要读书,更要让这些书中的智慧,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。早年间,教员深入农村,调查民情,研究社会问题,他深知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,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教员个人图书馆藏书的总数为96473册,1959年10月23日 外出视察时携带书目目录(见图)。
这句话展现了他对学习的深刻理解。教员不仅是“有字之书”的学习者,还是“无字之书”的智慧探索者。他通过亲身调查、接触群众,收集第一手资料,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。
他读书,不是为增加知识的积累,而是要让这些知识能在革命的浪潮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。
教员的伟大,并不仅仅在于他无所畏惧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,更在于他始终坚信,只有依靠自己,才能开辟属于自身个人的未来。
早期的革命过程中,尽管共产国际给予过帮助,但教员并未盲目依赖外部力量,而是力主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。
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,让许多人停滞不前,而教员却早早意识到,只有依靠自己,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。他早在革命初期便提出,“上山打游击,走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这一战略最终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轨迹。
教员曾言:“我们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,不能永远依赖别人。”这句话警示了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,不论处于何种困境,最终的胜利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。
教员的内心强大,不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超凡,而是因为他不断从艰难的境遇中汲取力量,最终走向超越生死、超越时代的境界。
那么,我们呢?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,是否能像教员一样,坚定我们的目标,承受压力,在逆境中看到希望,在实践中慢慢的提升,并且从始至终坚持走属于自身个人的路?
问自己:我的目标是否足够坚定?我是否能在困境中看到机会?我是否能坚持走自己的路?
感谢您的阅读,若您喜欢这篇文章,别忘了点个【关注】【赞】和【在看】哦,感谢支持,我们下次见!
-
上一篇:
商标尼斯分类第二类 颜料油漆
-
下一篇:
住友电工集团首次亮相链博会 为强化中国及全球供应链而努力